来源:耳聆网
描述:在上海大多数也都看过黄浦江、苏州河,但很少有人意识到,在上海可以看到长江。而在宝山城区的很多地方或吴淞口,蜿蜒漫长、与长江交接的界面上,都能看到一条具体的“长江”。住在这里的人,把长江当作日常。面朝长江的时候,对岸是宽广的,一览无垠,只有船、汽笛、好天气、坏天气。这有时让人产生在岛屿上看海的错觉。在涨潮阴郁的日子,有人在消波堤上执杆钓鱼,仿佛姜太公。在夜晚,江上的汽笛遥远、模糊地飘送过来,“睡在河口边上”是真实的。 录音地点(红色方块处)位于吴淞口炮台湾湿地公园。这里的长江有着另一种表达:一片河口湿地,生活着水生动植物、鸟类。这个公园的陆地基础中,还有1960年代附近多座钢厂的钢渣回填物,而这些厂在2000年之后,在政策转型下,大多”关停并转“、悄无声息。 历史在这里也是存在的,是上海”现代性“的开始,即便在人们的意识中已经退得很远。上海开埠后两年,1842年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在这里成为民族英雄。陈化成是福建人,童年时移居台湾投靠亲族,成年从戎后,擢升过金门总兵,也驻守过厦门,最后来到还是江苏省的上海县。一个人的一生,都沿着长江来来去去,最终魂归吴淞口。 “回声”还不是“回声”的时候,它来自于谁?在回声、回声的回声中,反复的折射漫射中,我们要如何想象、分辨那个远方的主体? 回声是奇特的。在物理层面,无数种回声的集合,在听觉上依然显得清澈的:自然(鸟鸣)、海运(那几长几短、连续的汽笛声)、江水本身的回声(海浪),以及人声(人们沿着沿岸步道,试图靠近长江的“拓拓”的走步声)。唯有历史回声是如此难以“听清”,那些当年的惊涛骇浪、如今的低回。炮台在当下显得沉默、孤独,摆设而已。 不过,在这里,在靠近长江前,在穿越了与那些城市公园相似的部分,你终将可以看到一片汪洋,看到它从容不惊,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样子。